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体型偏瘦人群确实存在更高的手腕骨折风险,这与骨密度、肌肉保护、营养状态等因素相关。1、骨密度偏低:瘦弱体型常伴随较低体重指数,脂肪组织不足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成骨细胞活性。这类人群骨矿物质含量通常低于正常范围,骨小梁结构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科雷氏骨折或舟状骨骨折。建议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定期检测骨密度。2、肌肉缓冲不足:手腕周围肌群如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的肌肉量减少,跌落时缺乏足够软组织吸收冲击力。研究表明BMI<18.5者跌倒时腕部承受应力比正常体重者高37%,可通过握力器训练、弹力带抗阻练习增强前臂肌肉力量。3、营养摄入失衡:长期低热量饮食易造成钙、维生素D及蛋白质缺乏。每日钙摄入不足800mg会加速骨量流失,建议增加乳制品、豆腐、芝麻等富钙食物,配合每日15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4、激素代谢异常:瘦弱女性更易出现下丘脑性闭经,雌激素水平降低直接影响破骨细胞调控。这类人群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伴发腕部隐痛,需检测促卵泡激素和骨代谢标志物,必要时考虑激素替代治疗。5、跌倒风险增加:低体重者常伴随体位性低血压和平衡能力下降,雨天或不平路面行走时更易摔倒。穿戴防滑鞋具、居家安装扶手可降低跌倒概率,太极拳等平衡训练能改善本体感觉。建议偏瘦人群每日保证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3次负重运动如快走、哑铃训练。烹饪使用强化钙的酱油或面粉,避免饮用过量咖啡因饮料。若出现手腕持续性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进行X线或MRI检查排除隐匿性骨折。老年消瘦患者可考虑使用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但需严格评估肾功能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