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治疗、过敏原回避、压力管理和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异常、感染、物理刺激和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定是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缓解瘙痒和风团。慢性患者需长期规律用药,急性发作时可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增强效果。用药期间需监测嗜睡等不良反应。
顽固性病例可能需奥马珠单抗等IgE抑制剂,或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这类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寄生虫感染等继发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血管性水肿或皮肤划痕症等表现。
通过血清IgE检测和食物日记识别触发因素,常见过敏原包括海鲜、坚果、尘螨和花粉。物理性荨麻疹需避免冷热刺激或压力摩擦,建议穿纯棉衣物并使用温和洗护用品。
精神紧张通过神经肽释放诱发肥大细胞活化,可采用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保证7小时睡眠并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免疫紊乱。
血虚风燥型可用消风散加减,湿热蕴肤型适合防风通圣散。针灸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调节营卫,配合拔罐改善局部气血运行。需持续调理3-6个月观察疗效。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建立饮食记录,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优先选择薏米、冬瓜等健脾利湿食材。每周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病程超过6周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突发喉头水肿需立即急诊处理。保持皮肤湿润可选用含神经酰胺的修复霜,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