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梅毒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判断,典型表现包括硬下疳、梅毒疹、黏膜损害等。诊断需结合梅毒螺旋体检测、血清学试验等医学检查。
感染后2-4周出现硬下疳,表现为无痛性溃疡,多发生于生殖器部位。溃疡基底清洁、边缘隆起,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此时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率最高,需及时就医进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核酸检测。
感染后6-8周出现全身性梅毒疹,表现为铜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伴随黏膜白斑、扁平湿疣等特征性病变。此阶段梅毒血清学试验如RPR、TPPA呈强阳性,需与玫瑰糠疹、药疹等皮肤病鉴别。
早期潜伏期感染1年内无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测持续阳性。晚期潜伏期感染1年以上可能无任何表现,但仍有传染风险。需通过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感染数年后可能出现树胶肿、心血管梅毒或神经梅毒。表现为皮肤结节性溃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脊髓痨等不可逆损害。此时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转阴,需依赖特异性抗体检测确诊。
初筛采用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如RPR,确诊需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如TPPA、FTA-ABS。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神经梅毒诊断,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心血管或骨关节损害。
怀疑感染梅毒时应立即至皮肤性病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日常需严格避免无保护性行为,确诊后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清滴度,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加强营养摄入有助于恢复,但彻底治愈后仍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