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宫颈癌放射性肠炎出血变黑可通过止血药物、内镜下治疗、营养支持、调整放疗方案、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通常由放射性肠黏膜损伤、血管破裂、凝血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炎症反应加重等原因引起。
放射性肠炎出血可选用氨甲环酸、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促进凝血。出血颜色变黑提示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或血液在肠道内氧化,需结合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失血程度。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血液科或肿瘤科医师指导,避免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
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对活动性出血点可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或金属夹止血。内镜治疗对放射性肠炎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症效果显著,但需注意肠壁因放疗变薄导致的穿孔风险,操作应由经验丰富的消化内镜医师执行。
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可促进黏膜修复,推荐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出血期间需暂时禁食,待出血控制后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血红蛋白低于70g/L应考虑输血治疗。
与放疗科医师协商暂停或调整放疗计划,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减少肠道照射剂量。对于顽固性放射性肠炎,可考虑改用质子治疗等精准放疗手段。同时需评估肿瘤进展情况,权衡抗肿瘤治疗与并发症管理的优先级。
对反复大出血或肠穿孔患者需行肠段切除术,常见术式包括回肠造口术或结肠部分切除术。手术时机选择应在患者一般状况稳定、营养状态改善后进行,术后需注意吻合口瘘风险。合并盆腔感染时需先行抗感染治疗再考虑手术干预。
放射性肠炎出血患者应长期保持低纤维、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渗食物。每日记录排便性状与出血量,定期复查肠镜与血常规。可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配合谷氨酰胺制剂促进黏膜修复。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肠道功能,但急性出血期需绝对卧床。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因长期治疗产生的焦虑情绪,建议加入肿瘤患者互助小组获取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