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应该注意什么

胡乃文 副主任医师

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心肌梗塞患者需重点注意症状监测、药物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和定期复查。主要关注点包括胸痛识别、二级预防用药、低脂饮食、情绪调节和心脏康复计划。

1、症状监测:

持续关注胸痛性质变化是核心观察指标。典型心梗疼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能向左肩背部放射,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非典型症状如牙痛、上腹痛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的胸痛时需立即含服硝酸甘油,若5分钟内未缓解应呼叫急救。夜间或晨起时突发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力衰竭加重。

2、药物管理:

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需长期维持。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率和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可能引起干咳,不可自行停药。所有药物调整需经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尤其注意抗凝药物与饮食的相互作用。

3、生活方式:

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腌制食品。戒烟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50%,避免接触二手烟。运动康复需分阶段进行,急性期后2周开始床边活动,6周后逐步进行有氧训练。保持BMI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4、心理调节:

约40%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睡眠障碍、兴趣减退。正念冥想和呼吸训练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入心脏康复病友团体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避免过度紧张导致频繁急诊就诊,但也不应忽视新发症状。家属需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5、定期随访:

出院后1个月需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脂四项。每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冠状动脉CT或运动负荷试验建议每年1次。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疫苗接种包括每年流感疫苗和每5年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心衰风险。

心肌梗塞后的长期管理需要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饮食方面推荐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选择三文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每周2-3次。运动宜采用"热身-运动-整理"模式,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保证每晚7-8小时优质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环境温度骤变时注意保暖,沐浴水温保持在38-40℃。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每3个月更换新开包装。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通过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