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心肌梗塞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因素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狭窄。斑块破裂时会触发血小板聚集,进一步阻塞血流。这类患者常伴随胸痛、运动耐力下降等表现,需通过冠脉造影确诊。
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可能完全堵塞冠脉。房颤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也可能引发栓塞。急性血栓阻塞会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表现为剧烈胸痛伴大汗,需紧急溶栓或介入治疗。
吸烟、寒冷刺激等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痉挛时血管暂时性收缩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严重时可发展为心肌梗塞。这类患者疼痛多发生在静息状态,可通过硝酸甘油缓解,钙通道阻滞剂是预防用药。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血压升高增加血管内皮剪切力,促进斑块形成。高血压患者心肌梗塞风险是常人的3-4倍,多表现为晨起胸骨后压榨痛,需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控制。
糖尿病导致糖脂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高血糖状态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加重心肌缺血。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塞比例较高,需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心电图变化。
预防心肌梗塞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推荐燕麦、杂粮等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管弹性。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控制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维持在7毫摩尔/升以下,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