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蛋白尿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发热等生理状态可能导致暂时性蛋白尿。这类蛋白尿通常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休息或体温恢复正常后尿液检查结果可自行改善。生理性蛋白尿无须特殊治疗,但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定期复查尿常规以排除病理性改变。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炎症可能导致蛋白尿。这些疾病通常伴随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尿路感染可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泌尿系统结石或肿瘤也可能导致蛋白尿,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是蛋白尿的常见原因。这类疾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具体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肾损害也会出现持续性蛋白尿。
心力衰竭、严重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引起肾静脉压力增高,导致蛋白尿。这类患者通常有胸闷、气促等循环系统症状,需通过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等措施治疗原发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既可降压又能减少蛋白尿,是常用的治疗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起肾小管损伤导致蛋白尿。药物性肾损害多为可逆性,及时停药后肾功能多能恢复。使用肾毒性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老年人及已有肾脏疾病者需谨慎用药。
发现蛋白尿应完善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明确原因。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限制食盐摄入,每日控制在6克以内;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定期复查尿检指标,如有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