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启刚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产后出血可通过加强产前检查、规范分娩管理、及时使用宫缩剂、正确处理胎盘、必要时手术干预等方式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定期产前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如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检查等评估出血风险。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需提前制定预防方案,必要时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分娩。
分娩过程中需严格监测产程进展,避免急产或滞产。第三产程积极处理包括控制性牵拉脐带、子宫按摩等。助产操作需轻柔规范,减少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评估出血量,建立静脉通路。
胎儿娩出后常规预防性使用缩宫素类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可选择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对宫缩乏力导致的出血,需联合使用多种宫缩剂,必要时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药效。
胎盘娩出后需仔细检查是否完整,残留组织需及时清宫。胎盘植入患者根据深度选择保守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前置胎盘患者分娩前需做好输血准备,必要时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对药物止血无效的严重出血,需考虑宫腔填塞、子宫压迫缝合、血管结扎等手术措施。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凝血因子。出血量超过1500ml或出现休克时需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
产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鼓励尽早哺乳促进宫缩,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饮食应富含铁质和蛋白质,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适当活动促进恶露排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需及时就医,产后42天需返院复查子宫复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