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的超声有什么特点

陈勇 副主任医师

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放射性肠炎的超声检查通常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层次模糊等特征。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超声检查可辅助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1、肠壁增厚

超声下可见受累肠段壁明显增厚,厚度常超过5毫米。急性期因水肿和炎症反应,肠壁呈均匀低回声;慢性期因纤维化可能表现为不均匀回声。增厚肠壁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或末端回肠,与放射野分布一致。

2、肠腔狭窄

肠壁纤维化可导致管腔节段性狭窄,超声显示肠腔横径缩小,蠕动减弱。严重者出现近端肠管扩张,可能伴有肠内容物淤积。动态观察可见肠壁顺应性降低,彩色多普勒显示狭窄段血流信号减少。

3、肠壁层次模糊

正常肠壁的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在超声下分界清晰。放射性肠炎时层次结构破坏,各层分界不清或消失,黏膜下层因纤维化呈现高回声带增宽。部分病例可见黏膜溃疡形成的微小凹陷。

4、周围组织改变

肠系膜脂肪回声增强,可能伴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慢性病例可见肠袢间纤维粘连形成的条索状高回声。若合并肠瘘,超声可探及异常管道结构及周围积液。

5、血流信号异常

能量多普勒显示急性期肠壁血流增加,慢性期则因血管内皮损伤呈现血流减少。部分患者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狭窄,流速增快,提示可能存在缺血性改变。

放射性肠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剂。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温和的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肠梗阻症状应及时就医。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性强,是放射性肠炎随访的重要工具,但最终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内镜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