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鼻咽癌放疗后肿瘤未完全消失可通过二次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进一步干预。肿瘤残留可能与放疗剂量不足、肿瘤对放射线敏感性低、病理类型特殊等因素有关。
针对局部残留病灶可考虑调强放疗或立体定向放疗。二次放疗需精确评估首次放疗剂量分布,避免周围正常组织累积损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黏膜炎、口干加重,需配合康复新液含漱、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等对症处理。
顺铂注射液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是常用方案,对放射抗拒性肿瘤具有协同作用。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需监测血常规。紫杉醇注射液等药物也可作为备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
尼妥珠单抗注射液针对EGFR高表达肿瘤有效,可联合放疗增强局部控制。治疗前需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可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安罗替尼胶囊等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考虑。
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PD-1抑制剂适用于PD-L1阳性患者,需通过病理检测筛选。可能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需密切随访胸部CT。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也可作为二线选择,治疗期间需监测甲状腺功能。
对局限残留灶可考虑鼻内镜下切除术,适用于放疗后12周以上仍持续存在的病灶。术前需评估颈动脉受累情况,术后可能需皮瓣修复。开放性手术仅用于特定解剖位置残留,需多学科团队协作。
放疗后需每3个月复查鼻咽镜和MRI评估疗效,持续2年。日常保持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维护黏膜功能。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乳清蛋白粉,避免辛辣刺激。出现头痛、复视等颅神经症状需立即就诊。建议加入康复训练改善张口困难,定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