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手里扎刺后可通过消毒、镊子拔除、胶带粘取、热敷软化、就医处理等方式取出。刺伤可能由木屑、金属屑、玻璃碎片等异物引起,通常伴随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用碘伏或75%酒精对扎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感染。若刺入较浅且可见刺尾,可用消毒后的镊子夹住刺尾垂直拔出。消毒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无须包扎。
选择尖头镊子经酒精消毒后,捏住刺的暴露部分缓慢拔出,避免折断。若刺入角度倾斜,需顺刺入方向反向拔出。操作前后均需消毒,拔除后按压止血1-2分钟。
适用于皮肤表面微小毛刺。将医用胶带紧贴刺入部位按压后快速撕离,利用粘性带出刺体。重复进行2-3次未果则改用其他方法,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对深部难取的木质刺可用40℃温水浸泡或热毛巾敷10分钟,促使皮肤角质层软化、刺体膨胀后更易取出。热敷后配合镊子拔除,但金属刺禁用此法。
当刺入过深、断裂残留或出现化脓时,需至外科或急诊科处理。医生可能采用手术刀扩创、无菌针头挑取等方式,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取刺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每日用碘伏消毒1-2次直至伤口愈合。若出现持续疼痛、渗液或发热,提示可能感染,须及时就医。日常处理尖锐物品时建议佩戴手套,工作后检查手掌有无微小刺伤。儿童扎刺后家长应使用儿童专用镊子操作,避免自行挤压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