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肛瘘和直肠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前者属于良性肛周感染性疾病,后者是恶性消化道肿瘤。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检查手段及治疗方式。
肛瘘多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与细菌感染、克罗恩病等因素相关。直肠癌则与遗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息肉恶变等致癌因素有关,存在细胞异常增殖和转移风险。
肛瘘典型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瘙痒,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排便时疼痛较轻。直肠癌常见便血暗红色、里急后重、大便变细,晚期可能出现消瘦、肠梗阻等全身症状。
肛瘘通过肛门指诊和磁共振成像可明确瘘管走向。直肠癌需结肠镜取活检确诊,配合CT评估分期,肿瘤标志物如CEA有辅助诊断价值。
肛瘘以手术切开瘘管为主,常用挂线疗法或瘘管切除术。直肠癌需综合治疗,早期可行腹腔镜根治术,中晚期需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等。
肛瘘术后多数可治愈,少数复杂瘘可能复发。直肠癌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易转移需长期随访。
日常需注意肛周清洁,避免久坐和辛辣饮食。直肠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肠镜筛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两种疾病均需专业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和病理结果鉴别,不可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