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一般不能自愈,但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可改善症状。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需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血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会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控制病情。若血管狭窄超过一定比例,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重建血流。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血管病变,合并这些疾病的患者更需严格监测。
少数短暂性心肌缺血可能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这类情况在解除诱因后症状可能缓解。寒冷刺激、情绪激动或吸烟可能诱发血管痉挛,患者需避免这些因素。但痉挛反复发作仍可能损伤血管内皮,最终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即使症状暂时消失,也建议通过冠状动脉CT或造影评估血管状况。
心肌缺血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持续胸痛不缓解或呼吸困难加重,须立即就医。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规律作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