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青是怎样形成的

5.78万次浏览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淤青通常由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可能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脆性增加等因素导致。淤青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血管损伤、血小板聚集及炎症反应等生理机制。

1、外伤因素

磕碰或挤压等外力作用可直接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常见于四肢或躯干。轻微外伤引起的淤青多呈紫红色,伴随局部压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冷敷减轻肿胀。若外伤严重且淤青范围持续扩大,需警惕是否存在严重血管损伤。

2、凝血异常

维生素K缺乏或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干扰凝血因子合成,导致轻微碰撞后易出现淤青。此类淤青常呈片状分布,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等症状。需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明确原因,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补充维生素K。

3、血管病变

糖尿病或血管炎等疾病可造成血管壁脆性增加,轻微压力即可引发毛细血管渗血。特征为多发小片状淤青,常见于下肢。需控制原发病,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并避免长时间站立。

4、老年性紫癜

皮肤老化导致胶原蛋白流失,使血管失去支撑而更易破裂。表现为前臂或手背出现无痛性紫红色斑片,通常无须治疗,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吸收,日常需避免皮肤摩擦。

5、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或血小板减少症等可能引发广泛性淤青,多伴随乏力、发热等症状。需进行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或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须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外力撞击,外伤后立即冷敷可减少淤青范围。均衡饮食保证维生素C和维生素K摄入,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若淤青反复出现且无明确诱因,或伴随其他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老年人及长期服药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擅自使用影响凝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