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通常指该细菌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主要涉及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菌药物。多重耐药机制包括产酶灭活、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等,临床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碳青霉烯类、磷霉素、替加环素等敏感药物。
大肠埃希菌作为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在免疫功能低下或侵入性操作后可能引发尿路感染、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等。其多重耐药性多与抗生素滥用、医院环境传播、质粒介导耐药基因扩散有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三代头孢耐药,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则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耐药。部分菌株通过外排泵过度表达或DNA旋转酶突变,导致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失效。
临床应对需加强微生物检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或PCR技术快速识别耐药基因。治疗复杂性感染可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替加环素等药物,必要时需调整给药方案。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手卫生、隔离定植患者、规范导尿管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可尝试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呋喃妥因肠溶片等保留药物。
患者出现发热、排尿困难、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尿培养等检测。医疗机构需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发布耐药监测数据。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避免摄入未灭菌乳制品。免疫功能受损者应减少公共场所暴露,术后患者需按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