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孩子肚脐周围疼可能由肠痉挛、消化不良、肠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腹部、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液治疗、手术复位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孩子症状变化,必要时就医检查。
肠痉挛是儿童肚脐周围疼的常见原因,多因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疼痛呈阵发性,可能伴随面色苍白、蜷缩身体等表现。家长可用温热毛巾敷在孩子腹部,帮助缓解痉挛。若疼痛持续,可遵医嘱使用颠茄片或山莨菪碱片等解痉药物。避免让孩子空腹食用冰淇淋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肚脐周围隐痛、腹胀、嗳气。建议家长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片或多潘立酮混悬液促进消化。每日餐后适当散步有助于胃肠蠕动,避免立即躺卧。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肚脐周围绞痛伴腹泻、呕吐。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诺如病毒在学龄儿童中较常见。家长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保持餐具消毒,饭前便后规范洗手。
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能继发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持续性脐周压痛,可能伴有低热。超声检查可见淋巴结肿大。家长应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抗感染。发热时可配合物理降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婴幼儿突发阵发性哭闹、呕吐且排出果酱样大便时需警惕肠套叠,属于急症。疼痛发作时孩子常屈膝缩腹,腹部可能触及包块。家长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送医,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治疗。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日常需注意观察孩子排便情况及精神状态变化。
孩子肚脐周围疼期间,家长应记录疼痛发作时间、频率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温水。注意腹部保暖,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脐周。如出现持续疼痛超过2小时、反复呕吐、血便、高热或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儿科或急诊科就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正常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