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开放性骨折固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骨折端移位、减少软组织损伤、降低感染风险并促进愈合。固定方式需根据损伤程度、污染情况及患者整体状况综合选择。
骨折端稳定是首要目标。通过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器械限制骨折断端活动,避免二次损伤血管神经。石膏托常用于临时固定,能减轻疼痛并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外固定架适用于严重软组织损伤病例,可在不直接接触伤口前提下维持骨骼对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可提供力学支撑,但需在彻底清创后实施。
控制感染是核心环节。开放性骨折常伴细菌污染,固定装置应便于伤口观察和换药。抗生素骨水泥链珠能局部释放药物,与外固定联合使用效果显著。延迟一期闭合策略可降低感染概率,即清创后暂不缝合,待3-5天确认无感染再行内固定。严重污染者需分期手术,先外固定稳定再二期更换内固定。
保护软组织是关键考量。骨折端异常活动会加重肌肉肌腱损伤,合适固定可减少死腔形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控制渗出,配合外固定可改善局部血运。对于骨缺损病例,采用带血管蒂骨移植时需选择不影响血供的固定方式。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在肢体延长同时能保护周围软组织。
术后需定期复查固定装置稳定性,观察肢体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超过1.5克/公斤体重,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康复训练从等长收缩开始,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练习,6-8周后根据愈合情况调整负重计划。出现固定针道渗液或体温升高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