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因肾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进而引发血压升高的继发性高血压类型。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肾功能评估确诊。
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青年女性,表现为肾动脉中层纤维增生;大动脉炎则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可累及肾动脉主干。
血压突然升高或原有高血压恶化是主要表现,舒张压常超过110mmHg。部分出现靶器官损害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约半数患者伴有腰部血管杂音。肾功能受损时可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严重者进展为缺血性肾病。
肾动脉超声可初步筛查血流速度异常,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分侧肾静脉肾素测定有助于功能评估,卡托普利肾图检查对单侧病变敏感度高。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证据。
血管重建是根本措施,包括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控制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但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作为替代方案。
早期干预可改善血压控制和肾功能,术后需定期监测再狭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合并糖尿病者需强化血糖管理。随访中应关注肌酐、尿蛋白变化,警惕心血管事件发生。
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波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肾动脉超声,遵医嘱调整降压方案。出现头晕、水肿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合并冠心病者需同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