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多发小息肉与胆囊炎区别

3.49万次浏览

咸国哲 主任医师

咸国哲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胆囊多发小息肉与胆囊炎是两种不同的胆囊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胆囊多发小息肉多为胆固醇沉积或腺瘤性增生,通常无明显症状;胆囊炎则多由细菌感染或胆结石阻塞引起,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等急性炎症反应。

1、病因差异

胆囊多发小息肉主要与胆固醇代谢异常或胆囊黏膜增生有关,多为良性病变,极少恶变。胆囊炎则多因胆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两者发病机制不同,胆囊炎具有明确感染性或梗阻性诱因。

2、症状表现

胆囊多发小息肉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偶在体检中发现,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右上腹闷胀感。胆囊炎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右上腹剧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伴随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查体可见墨菲征阳性,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

3、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胆囊多发小息肉表现为胆囊壁附着的小隆起,直径多小于10毫米,基底窄、无血流信号。胆囊炎则显示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周围渗出液积聚,部分合并胆结石或胆囊扩张,严重者可出现胆囊周围脓肿。

4、治疗原则

无症状胆囊多发小息肉通常建议6-12个月复查超声,若息肉增长迅速或超过10毫米需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炎急性期需禁食、静脉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发作或化脓性胆囊炎需手术切除。

5、预后转归

胆囊多发小息肉多数长期稳定,癌变概率低于5%,但需定期监测。胆囊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延误处理可能引发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慢性胆囊炎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

建议胆囊疾病患者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泄。出现持续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需严格遵医嘱禁食及抗感染治疗。定期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监测胆囊息肉变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胆系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