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发热后的热疹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包裹、使用温和护肤品、冷敷缓解瘙痒、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热疹通常由汗腺堵塞、皮肤刺激、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红色丘疹或小水疱。
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刺激性清洁剂。清洗后轻轻拍干水分,可选用吸湿性好的纯棉衣物。汗液滞留可能加重热疹,及时更换潮湿衣物有助于减少摩擦与刺激。
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室内保持通风,环境温度建议维持在24-26摄氏度。婴幼儿需注意包裹厚度,可通过触摸颈背部判断体温,防止因过度保暖导致出汗加剧。
无香料无酒精的保湿乳液可缓解皮肤干燥,如含神经酰胺或燕麦成分的舒缓霜。避免使用油性药膏堵塞毛孔。瘙痒明显时可短期涂抹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薄涂于患处。
将干净毛巾浸入4-6摄氏度冷水中拧干,轻敷于皮疹处5-10分钟。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红肿,但需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冷敷后及时擦干,防止皮肤皲裂。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能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严重瘙痒可短期使用氯雷他定片,合并真菌感染需联用酮康唑乳膏。所有药物使用前应明确诊断,避免自行购药处理。
热疹护理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脓疱、发热不退或皮疹扩散等感染迹象。婴幼儿患者家长应每日检查皮肤皱褶部位,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A与维生素C有助于皮肤修复,如胡萝卜、西蓝花等。保持充足休息,若72小时内无改善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