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骨折易发、驼背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骨质疏松主要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与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
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可能与椎体微骨折或骨骼变形有关,常见于胸腰椎部位。患者可能误以为是肌肉劳损而延误就诊,需通过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严重者累计身高减少可达3-5厘米。这种变化通常缓慢发生,可能伴随脊柱前倾。测量身高时发现明显缩短应警惕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后女性。
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即可引发脆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脊柱。骨折愈合缓慢且易发生二次骨折,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日常活动中突发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
多节椎体压缩会使胸椎后凸加重形成驼背,可能压迫胸腔影响呼吸功能。畸形进展时可能出现肋弓与骨盆接触、腹部隆起等表现,通过脊柱X线可明确椎体变形程度。
因疼痛和骨折风险,患者可能逐渐减少活动量,导致肌肉萎缩和平衡能力下降。长期活动不足会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负重运动维持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的摄入,适量进行快走、太极等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定期监测骨密度,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或雷洛昔芬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骤降时需完善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