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副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男科
长期熬夜与规律作息的人群在10年后可能产生显著健康差异,主要体现在代谢紊乱、免疫下降、认知衰退等方面。熬夜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损伤等风险,而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生理节律稳定。
熬夜人群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和脂质沉积,导致胰岛素抵抗概率上升,空腹血糖水平可能逐渐偏离正常范围。持续睡眠剥夺会干扰瘦素和胃饥饿素分泌平衡,多数人可能出现食欲亢进现象,腰臀比数值可能呈现增长趋势。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影响褪黑素合成周期,部分人群会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日间疲劳感明显加重。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加速海马体萎缩进程,情景记忆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减退。慢性炎症状态可能持续存在,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可能维持在较高范围。
规律作息人群通常保持较稳定的皮质醇昼夜节律,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深度睡眠阶段占比相对较高,生长激素分泌峰值能够达到理想水平,有利于组织修复和蛋白质合成。前额叶皮层血流量维持在较稳定状态,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好。迷走神经张力保持在适宜范围,心率变异性指标通常优于熬夜人群。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较为完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通常处于正常水平。
建议建立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控制咖啡因摄入时间不晚于下午2点,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出现持续日间嗜睡或认知功能下降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长期倒班人群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褪黑素制剂调节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