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打预防针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调整衣物、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接种疫苗后发热通常由疫苗反应、感染、过敏、免疫应答、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间隔4小时重复进行,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若宝宝出现寒战需停止擦拭并保暖。
家长需少量多次给宝宝喂母乳、配方奶或温水,6个月以上婴儿可适当饮用苹果汁稀释液。发热时每公斤体重每日需增加10-15毫升液体摄入,观察排尿次数和尿液颜色,避免脱水。
家长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如皮疹、呕吐、嗜睡等。疫苗反应性发热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1-2天。若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或72小时未退,需考虑其他感染可能。
减少宝宝衣物至单层棉质内衣,移除包裹被褥,保持皮肤散热。发热初期寒战时可短暂增加薄毯,体温上升后及时撤除。避免使用塑料隔尿垫等不透气材质,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为宜。
若出现抽搐、意识模糊、拒绝进食或皮肤瘀斑,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或排查脑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接种部位红肿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家长应保持宝宝接种部位清洁干燥,48小时内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糊、蔬菜泥,避免新增辅食。每日监测体温3-4次,发热期间暂停游泳等集体活动。若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属正常免疫反应,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与疫苗无关的发热进行鉴别。记录疫苗批号与发热情况有助于后续接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