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4.83万次浏览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深静脉血栓可通过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方式预防。深静脉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

1、适量运动

规律运动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对于长期卧床者,家属可协助进行踝泵运动,即主动屈伸踝关节,每小时重复进行10-15次。运动时需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裤袜压迫血管。

2、避免久坐久站

持续保持同一姿势超过1小时会增加血栓风险。需长时间坐立工作时,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3-5分钟,可做踮脚尖或踏步动作。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应定时在过道行走,或进行座椅上的腿部伸展运动。职业需长期站立者可使用医用弹力袜,压力梯度以15-20mmHg为宜。

3、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超过24会显著增加静脉压力。建议通过平衡膳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肥胖人群需避免高脂高盐饮食,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血液。减重速度以每周0.5-1公斤为宜,避免快速减重导致代谢紊乱。

4、合理饮食

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200-350克水果,其中洋葱、生姜、黑木耳等食物含天然抗凝成分。限制动物内脏、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食品摄入。

5、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凝血功能,重点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指标。有血栓家族史者需筛查抗磷脂抗体、蛋白C/S缺乏等遗传性因素。长期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应每半年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预防。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建立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乘坐长途交通工具前2小时避免服用镇静药物,旅途中可穿着医用压力袜。术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期间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或皮肤发红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管超声检查,避免盲目按摩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