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或长途旅行久坐不动的人群中。血流速度减慢会导致血液在静脉内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血管内皮损伤可能由外伤、手术或静脉穿刺引起,损伤后的内皮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促进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或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血液更容易凝结成块。深静脉血栓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和温度升高等表现。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会导致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久坐或卧床时应定期活动下肢。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穿弹力袜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出现下肢不明原因肿胀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深静脉血栓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血栓脱落。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