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疼痛如何缓解

7934次浏览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疼痛可通过抗凝治疗、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药物镇痛和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深静脉血栓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

1、抗凝治疗

抗凝是深静脉血栓的基础治疗,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需皮下注射,起效快但需监测凝血功能。华法林钠片口服方便但需定期检测INR值。利伐沙班片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抗凝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抬高患肢

卧床时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可垫高床尾或在腿下放置软枕,保持膝关节轻度屈曲。每日抬高时间不少于12小时,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抬高患肢能减轻静脉压力,缓解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腘窝受压导致新的血栓形成。

3、穿戴弹力袜

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可提供梯度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建议晨起前穿戴,持续使用至夜间休息时脱下。弹力袜需根据腿围选择合适尺寸,压力范围在20-30mmHg为宜。正确穿戴能减轻症状并预防血栓后综合征,但皮肤破损或严重动脉硬化患者禁用。

4、药物镇痛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考虑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镇痛药。所有镇痛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尤其需注意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5、手术治疗

对于抗凝禁忌或出现股青肿的患者,可考虑导管取栓术或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导管取栓通过介入技术直接清除血栓,适用于发病14天内的中央型血栓。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仍需配合抗凝治疗,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疗效。

深静脉血栓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直至抗凝达标,避免按摩或剧烈活动导致血栓脱落。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预防便秘。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风险。穿戴弹力袜时间不少于3个月,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管超声。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等康复训练,逐步增加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