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下肢静脉血栓可能由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下肢静脉血栓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症状,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静脉内形成血栓。长途旅行、办公室久坐等场景需定时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也会减缓血流速度。
静脉穿刺、外伤或手术可能破坏血管内膜,暴露出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骨折患者石膏固定后、静脉置管化疗患者需警惕血栓形成。血管炎等疾病也会导致内皮连续性中断。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陷等会使血液处于易凝状态。获得性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激素治疗、脱水等。恶性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也是常见诱因,胰腺癌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
瘫痪、术后恢复等需长期卧床者肌肉泵作用消失,静脉血流速度下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应进行被动踝泵运动。
肺癌、胃癌等实体瘤会分泌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肿瘤压迫血管或化疗导致血管炎性损伤也是诱因。恶性肿瘤患者突发单侧下肢肿胀需排查深静脉血栓,可进行D-二聚体检测初步筛查。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需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乘坐长途交通工具可穿着医用弹力袜,高危人群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出现不明原因下肢肿胀疼痛应及时就医,通过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