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增加肢体活动、合理饮食、规范用药及定期筛查等方式实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淤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密切相关,需针对性干预。
肥胖、长期卧床、吸烟是主要可控风险。体重指数超过28者需减重至正常范围;术后或瘫痪患者应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吸烟者须彻底戒烟。妊娠期妇女建议穿着医用弹力袜,避免长时间保持坐姿。
久坐超过90分钟需活动踝关节,进行跖屈背伸运动。长途旅行时每小时行走5分钟,卧床患者每日完成踝泵运动30组。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限制高脂饮食。增加深海鱼类摄入,每周至少3次,补充ω-3脂肪酸。可食用纳豆、黑木耳等天然抗凝食物,但正在抗凝治疗者需咨询医生。
高风险人群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骨科大手术后需药物预防7-14天。肿瘤患者可能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0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存在遗传性血栓倾向者需检测蛋白C、蛋白S等指标。长期服用激素或避孕药人群每半年检查D-二聚体,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预防期间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皮温升高需立即就医。日常可穿戴二级压力医用弹力袜,晨起前穿戴,夜间脱下。避免交叉腿坐姿,乘坐飞机时选择过道座位便于活动。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保持血压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重、血脂等指标变化,形成个性化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