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通常提示血脂异常,可能与遗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及必要时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缺陷,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此类患者可能早年出现黄色瘤或角膜弓,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需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并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降脂药物,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片。
长期摄入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会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合成。过量饮酒会抑制脂蛋白代谢酶活性,加重血脂异常。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30克。
久坐不动会导致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下降,使低密度脂蛋白清除率降低。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代谢。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年龄×60%-70%的区间。
内脏脂肪堆积会促进游离脂肪酸释放,刺激肝脏合成更多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超过28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时,需通过限能量饮食使体重每月下降2-4公斤。合并胰岛素抵抗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辅助改善代谢。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会延缓低密度脂蛋白分解。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达格列净片控制血糖等。
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脂四项,重点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达标。烹饪时多用蒸煮方式,避免高温煎炸。可适量食用富含植物甾醇的玉米油、菜籽油,每日摄入2克植物甾醇可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合并高血压者需将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优先选择低钠盐。若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指标未改善,需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评估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