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消化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补充益生菌、适度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调理。小儿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食物过敏、消化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减少高脂肪、高糖及难消化食物摄入,增加米粥、面条等易消化主食。将每日餐次调整为5-6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2岁以下幼儿可将食材研磨成泥状。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需要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餐后1小时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手掌贴腹壁施加轻柔压力,从右下腹开始经右上腹、左上腹至左下腹循环按摩。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2-3次。按摩可促进肠蠕动,缓解腹胀症状。注意手法需轻柔,避免在患儿哭闹或刚进食后立即操作。
可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儿童专用益生菌制剂。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食物分解吸收功能。服用时需用温水冲调,避免与抗生素同服。持续补充2-4周可见效,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使用1周。
餐后1小时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每日保证1-2小时户外运动时间。婴儿可进行被动操锻炼,如蹬自行车式腿部运动。运动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或久坐不动,学龄儿童应减少持续伏案时间。
对于顽固性消化不良,可遵医嘱使用健胃消食口服液、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胃动力不足者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合并肠道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建立规律的进食时间表,固定就餐环境避免分心。每日保证充足睡眠,婴幼儿需维持12-14小时睡眠时间。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出现黏液便、血便或持续呕吐需及时就医。长期消化不良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建议每3个月监测身高体重增长曲线。保持喂养器具清洁,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