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排便困难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菌群紊乱、肛肠疾病或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排便困难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费力等症状,可能由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久坐不动、痔疮或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胃肠蠕动减慢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后形成干硬粪便。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卧床者、老年人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改善方式包括增加腹部按摩、餐后适度活动,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物。
低纤维高脂饮食是导致便秘的主要生活因素。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并刺激肠蠕动,每日摄入量不足25克时易引发排便困难。建议增加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短期内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辅助软化粪便。
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会影响食物残渣的发酵分解,导致粪便性状改变。长期使用抗生素、压力过大或饮食不规律均可破坏菌群平衡。可通过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同时增加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摄入。
痔疮、肛裂等疾病会因疼痛反射抑制排便欲望,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常伴有便血、肛门坠胀感等症状。需通过肛门镜检查明确诊断,轻度者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配合温水坐浴,严重痔脱垂可能需要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肠道神经传导,导致排便反射减弱。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原发病的典型症状,如肢体麻木、震颤等。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可遵医嘱使用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泻剂改善排便。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对改善便秘至关重要,建议每日固定时间如厕,即使无便意也应尝试5-10分钟。排便时保持膝盖高于髋部的体位能减少用力,避免久蹲。长期便秘或伴随体重下降、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运动,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也有助于促进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