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核磁共振和CT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适用场景和检查特点。核磁共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适合软组织检查;CT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更适合骨骼和急性出血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无电离辐射,对脑组织、脊髓、关节软骨等结构分辨率高,可多平面重建图像,但检查时间长且对体内金属植入物有限制。CT扫描速度快,对钙化灶、骨折和肺部病变敏感,辐射量虽低但需谨慎重复检查。两者在血管成像中各有优势,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流,CT血管成像则能快速评估血管狭窄或动脉瘤。
核磁共振对含水量高的组织对比度优异,能早期发现脑梗死、肿瘤和韧带损伤,但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难以耐受。CT在急诊创伤、肺结节筛查和术后金属内固定复查中更具实用性,其三维重建功能有助于手术规划。特殊人群如孕妇首选核磁共振,而危重患者多选择CT以缩短检查时间。
检查前准备方面,核磁共振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佩戴心脏起搏器者禁忌。CT仅需移除检查部位的高密度物品,但增强扫描需评估肾功能。费用上核磁共振通常是CT的2-3倍,具体根据检查部位和医疗机构有所差异。
选择检查方式需结合临床需求,神经退行性疾病优选核磁共振,急性脑出血或胸痛急诊首选CT。医生会根据症状、既往病史和初步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部分病例需要两种检查互补验证。检查后均应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泄,增强扫描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核磁共振检查后无特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