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锋主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学
成年后乳牙未脱落可能与遗传因素、恒牙胚缺失或阻生、局部炎症刺激、颌骨发育异常、内分泌疾病等因素有关。乳牙滞留通常表现为乳牙稳固无松动、对应恒牙未萌出或错位萌出,需通过口腔检查结合X线片明确诊断。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性乳牙滞留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的牙根吸收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无伴随症状,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使其长期稳固。建议定期口腔检查监测,若影响咬合功能可考虑拔除后修复。
先天性恒牙胚缺失时,乳牙因缺乏恒牙萌出压力可长期存留。常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域,X线检查可见颌骨内无恒牙胚。这类乳牙可能维持较好功能数十年,但远期可能出现牙根吸收或龋坏,需加强口腔清洁并定期评估。
恒牙因位置异常、颌骨空间不足等原因发生阻生,无法正常萌出替代乳牙。多伴有乳牙牙根部分吸收但未完全脱落,可能引发邻牙移位或囊肿。可通过正畸牵引助萌或手术暴露阻生牙,严重阻生者需拔除乳牙及阻生恒牙后修复。
乳牙根尖周炎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瘢痕,阻碍恒牙萌出通道。表现为乳牙松动度异常伴牙龈肿胀,X线显示根尖阴影。需进行根管治疗控制感染,炎症消退后观察3-6个月,若恒牙仍不萌出需手术去除阻碍组织。
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延迟恒牙发育,导致乳牙滞留。常伴有多个乳牙滞留及恒牙萌出延迟,需检测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原发病控制后多数恒牙可自然萌出,严重者需正畸干预。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拍摄全景片评估恒牙发育情况。滞留乳牙若无功能障碍可暂时保留,但需特别注意邻面清洁防止龋坏。出现咬合紊乱、牙根吸收超过1/3或恒牙明显错位时,应及时拔除乳牙并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避免用滞留乳牙啃咬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