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少怎么调理

3.88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睡眠时间少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适度运动、心理调节、饮食调理等方式改善。睡眠时间不足可能与压力过大、作息紊乱、环境干扰、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

1、调整作息

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建立生物钟规律,建议每日同一时间起床,周末与工作日差异不超过1小时。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傍晚后补觉。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尝试渐进式提前入睡,每周比上周提早15分钟调整。

2、改善睡眠环境

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噪音超过35分贝时可用白噪音掩盖。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枕头,定期更换床品。移除卧室电子设备,将闹钟背对床位放置。必要时可佩戴睡眠眼罩和防噪耳塞。

3、适度运动

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瑜伽、太极等舒缓运动可安排在傍晚,帮助放松身心。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过度疲劳反而影响入睡。每周保持4-5次规律运动能提升睡眠质量。

4、心理调节

睡前进行正念冥想或腹式呼吸练习,每次10-15分钟。写烦恼日记清空大脑思绪,列出待办事项减轻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对失眠的过度担忧。长期压力大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学习压力管理技巧。避免在床上思考问题,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

5、饮食调理

晚餐不过饱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减少夜尿干扰。适量食用小米粥、香蕉、温牛奶等含色氨酸食物。下午避免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饮品。必要时可短期遵医嘱使用枣仁安神胶囊、安神补脑液等中成药辅助。

建立规律的睡前仪式如泡脚、听轻音乐等,持续4周以上可形成条件反射。长期睡眠不足伴随日间功能下降时,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白天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调节褪黑素分泌周期,改善睡眠觉醒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