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病会遗传

1.54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精神病会遗传主要与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神经发育异常、家族聚集性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有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可能涉及多基因共同作用。

1、基因突变

部分精神病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如DISC1基因异常可能影响神经元迁移,增加精神分裂症发病概率。这类突变可能通过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临床可通过基因检测辅助风险评估,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表观遗传学改变

孕期母体应激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胎儿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这种改变虽不直接改变基因序列,但可能跨代传递焦虑抑郁等易感性。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后代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甲基化现象。

3、神经发育异常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胎儿期神经管发育缺陷,如突触修剪异常或神经递质系统失衡。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存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影响大脑皮层连接。这类异常多在青春期随神经重塑过程显现症状。

4、家族聚集性

一级亲属患病者发病概率显著增高,如双相障碍遗传度达85%。这种聚集性既反映共享基因风险,也包含共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家族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共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证实遗传因素的核心作用。

5、环境因素交互

遗传易感性需与环境触发因素共同作用,如童年创伤可能激活COMT基因相关前额叶功能缺陷。病毒感染的孕妇所生子女精神分裂症风险升高,说明基因-环境交互通过免疫炎症通路影响神经发育。

建议有家族史者关注早期情绪行为异常,避免酒精等神经毒性物质暴露。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神经可塑性调节,孕期需特别注意营养均衡和心理减压。遗传咨询可帮助评估风险,但精神疾病防治更需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