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食道炎通常可以治愈,具体治疗效果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依从性有关。食道炎主要包括反流性食道炎、感染性食道炎、腐蚀性食道炎等类型,可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反流性食道炎是最常见的类型,由胃酸反流刺激食道黏膜引起。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配合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同时需避免高脂饮食、睡前进食等诱因。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4-8周后黏膜炎症可消退,但易复发需长期管理。感染性食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疱疹病毒等病原体导致,需针对性使用氟康唑胶囊、阿昔洛韦片等抗感染药物,疗程约2-4周。腐蚀性食道炎常见于误服强酸强碱,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后期可能需食道扩张术处理狭窄。
少数重度食道炎可能遗留食道狭窄、巴雷特食道等并发症。长期胃酸反流导致的巴雷特食道属于癌前病变,需定期内镜监测。放射性食道炎、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等特殊类型需个体化方案,部分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
建议患者避免烟酒、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后保持直立位1-2小时。超重者需减重,夜间反流严重者可抬高床头15-20厘米。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吞咽疼痛加重、呕血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治愈后仍需注意饮食管理,降低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