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颈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外伤、先天性血管畸形及放射性损伤等因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原因,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血管炎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先天性血管畸形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属于罕见病因;颈部放射治疗也可能诱发血管狭窄。
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可导致脂质沉积于颈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引发管腔狭窄,甚至破裂后诱发血栓。典型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或言语含糊。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严重时需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攻击血管壁,导致炎症性增厚和管腔狭窄。患者可能伴随低热、疲劳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升高。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急性期需住院监测。
颈部锐器伤、钝器撞击或医源性导管操作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后期形成瘢痕性狭窄。此类患者常有明确外伤史,可能合并血肿压迫。轻度损伤可通过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严重撕裂需血管外科修复。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属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表现为节段性狭窄与扩张交替。青年女性多见,常无典型症状,偶发头晕或耳鸣。确诊需血管造影,轻度者观察随访,进展性狭窄可行血管成形术。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电离辐射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中膜纤维化,数年后逐渐出现狭窄。患者有放射治疗史,可能伴随皮肤萎缩等改变。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主,严重缺血需旁路移植术。
建议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避免吸烟并控制体重。饮食宜低盐低脂,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若出现突发性眩晕、视物模糊等脑缺血症状,须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每半年复查血管影像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