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主任医师 抚顺市中医院 中风科
中医认为梨皮和梨肉在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梨皮性凉味甘涩,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梨肉性凉味甘微酸,归肺胃经,侧重养阴清热、化痰止咳。
梨皮味甘中带涩,其凉性较梨肉更平和,主要作用于肺胃二经,能收敛肺气而不伤正。梨肉甘中带酸,凉性更明显,对肺胃热证效果显著,但脾胃虚寒者需慎用。两者归经虽相同,但梨皮更偏向表浅部位,梨肉则深入脏腑。
梨皮长于清解表热,对风热咳嗽、咽喉干痒效果突出,常与桑叶、菊花配伍。梨肉侧重滋养肺胃阴液,对燥咳痰黏、口干舌燥更有效,多与川贝、麦冬同用。梨皮外用可敷治烫伤,梨肉则无此效。
梨皮多煎汤或研末入药,如桑杏汤中含梨皮。梨肉可鲜食、榨汁或蒸煮食用,如秋梨膏以梨肉为主料。梨皮需保留蜡质层以保药效,梨肉食用时多去核去皮。
梨皮因含鞣质,便秘者不宜过量。梨肉因糖分高,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两者均属寒凉,阳虚畏寒者均需配伍生姜、红糖调和。
梨皮富含酚类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抗氧化作用。梨肉含更多果糖和维生素C,对呼吸道黏膜有保护作用。两者营养成分互补,但药用价值各有所长。
日常食用时可依据体质选择,肺热咳嗽者宜连皮食用,脾胃虚弱者可去皮炖煮。药用时建议咨询中医师,根据症状配伍其他药材。梨皮梨肉合用能增强润肺效果,但虚寒体质者需加温性食材中和。保存时梨皮应阴干密封,梨肉需冷藏防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