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国哲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胆囊结石主要由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淤积、胆道感染、遗传因素及饮食习惯不良等因素引起。胆囊结石形成后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最常见原因。当肝脏分泌过多胆固醇或胆汁酸减少时,胆固醇易从胆汁中析出结晶。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会加重胆固醇代谢紊乱。这类结石多呈黄色或白色,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溶解。
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会导致胆汁滞留,常见于妊娠、长期禁食、胃肠手术后等情况。淤积的胆汁中钙盐和胆红素浓度升高,易形成黑色素结石。保持规律进食、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胆囊排空,严重时需行胆囊切除术。
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胆道后,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会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棕色结石。这类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等胆管炎症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ABCG8基因突变会导致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使结石发生概率显著升高。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往往较早,结石复发率较高。这类人群需定期体检,发现胆囊壁增厚或胆汁淤积时可预防性使用茴三硫片改善胆汁成分。
长期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会促进结石形成,快速减肥导致的胆汁成分骤变也易诱发结石。早餐长期不进食会使胆汁浓缩,增加结晶风险。建议每日定时定量进食,减少动物内脏摄入,适量增加核桃、亚麻籽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预防胆囊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结构,避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平稳下降。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出现持续右上腹痛、饭后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检查,避免继发胆管炎或胰腺炎等并发症。已确诊结石但无症状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胆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