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过敏性紫癜反复发作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存在先天异常,更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反应。临床表现为轻微接触过敏原即可诱发症状,且发作频率较高。治疗需以预防为主,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感染源持续存在会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患者除皮肤紫癜外,可能伴有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需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调节免疫。
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可能诱发超敏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临床特点为用药后出现对称性紫癜,可能合并黏膜出血。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者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配合维生素C片改善血管通透性。
海鲜、蛋类、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是常见过敏原。食物中的异种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引发I型超敏反应。患者常在进食后出现腹痛、腹泻伴皮肤紫癜加重。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严格避免致敏食物,发作期可短期使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缓解症状。
花粉、尘螨、冷空气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这些物质作为变应原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进入体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患者表现为季节性发作或接触后急性加重。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外出接触过敏原,必要时使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预防发作。
过敏性紫癜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毛细血管破裂。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猕猴桃、橙子、西蓝花等,有助于改善血管脆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紫癜部位。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肾脏是否受累。如出现关节肿痛、腹痛加重或血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