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科 > 新生儿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有什么症状呢?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新生儿黄疸220严重吗?

新生儿黄疸220μmol/L属于病理性黄疸范围,需要及时就医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胆红素水平、日龄、早产与否、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有关。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220μmol/L均提示病理性黄疸。此时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听力损伤、脑性瘫痪等后遗症。常见病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感染等,需通过血常规、血型鉴定、溶血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可采用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换血疗法等措施。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胆红素值达170μmol/L即需警惕。这类患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需结合矫正胎龄评估风险。部分母乳喂养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胆红素值可达256-342μmol/L,但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若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

家长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加重或累及四肢手足时,应立即测量经皮胆红素值。日常需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出院后应遵医嘱复查胆红素水平,观察有无反应迟钝、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异常及时返院治疗。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能注射疫苗吗?

新生儿黄疸能否注射疫苗需根据黄疸类型和程度决定。生理性黄疸且胆红素水平在安全范围内通常可以接种疫苗,病理性黄疸或胆红素水平过高时需暂缓接种。黄疸可能是胆红素代谢异常、感染、溶血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建议儿科医生评估后决定。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出生后2-3天,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2.9mg/dl,且无其他异常表现。这种情况下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等常规疫苗是安全的。疫苗不会加重黄疸程度,反而能帮助新生儿建立免疫屏障。母乳喂养可能延长黄疸消退时间,但并非接种禁忌。

当黄疸出现时间早于24小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时,需考虑病理性黄疸。此时接种疫苗可能掩盖病情进展,增加核黄疸风险。需先排查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病因,待黄疸消退后再补种疫苗。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更严格评估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黄疸期间应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晒太阳时需避免直射眼睛,注意保暖。若黄疸进行性加重或出现精神反应差、肌张力改变等表现,应立即就医。疫苗延期接种不会影响最终免疫效果,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补种方案。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怎么样预防新生儿黄疸?

预防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加强喂养、监测胆红素、避免溶血因素、控制母亲妊娠期疾病、及时光疗干预等方式实现。新生儿黄疸主要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多数属于生理性过程,但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加强喂养

尽早开奶并保证足量喂养有助于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母乳喂养新生儿每日应哺乳8-12次,配方奶喂养需按需定量。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脱水,加重黄疸程度。母亲哺乳期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如蚕豆。

2、监测胆红素

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经皮胆红素检测,高危新生儿需增加检测频率。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每小时5μmol/L或达到光疗阈值时需干预。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溶血性疾病患儿需建立胆红素动态变化曲线,必要时抽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比值。

3、避免溶血因素

母亲产前需筛查血型抗体,Rh阴性孕妇妊娠28周及分娩后应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如磺胺类、维生素K3等。有G6PD缺乏症家族史的新生儿需禁用樟脑丸接触,哺乳母亲忌食蚕豆及制品。

4、控制妊娠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红细胞增多。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服用熊去氧胆酸降低胆汁酸水平。孕期感染如TORCH综合征可能损害胎儿肝脏功能,需规范抗感染治疗。

5、及时光疗干预

达到光疗指征时需立即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可选择传统蓝光箱或光纤毯。光疗期间需保护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每4小时翻身并监测体温。严重溶血病例需准备换血治疗,ABO溶血患儿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抗体。

新生儿日常护理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代谢。出院后家长应观察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展至手足心,监测喂养量及精神状态。生理性黄疸通常2周内消退,若持续加重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哺乳母亲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和钙质摄入,有助于改善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功能。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什么时候出现?

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黄疸的出现时间与胆红素代谢特点、喂养方式、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早产等因素有关。

1、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能力不足、结合能力低下以及排泄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胆红素在体内蓄积,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

2、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可能稍晚,持续时间较长。母乳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母乳性黄疸。但母乳性黄疸通常不会对婴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无须停止母乳喂养。

3、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这类黄疸出现时间较早,进展较快,需要特别关注并及时就医。

4、感染因素

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脏功能受损,使黄疸出现时间提前或程度加重。感染引起的黄疸通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等症状。

5、早产因素

早产儿肝脏功能发育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早产儿黄疸需要更密切监测,必要时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

新生儿黄疸期间应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注意观察黄疸范围和程度变化;避免使用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发现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黄疸可能。医生会根据黄疸程度和病因,采取光疗、药物治疗或换血治疗等措施。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严重时可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主要有皮肤发黄、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精神状态异常。

1、皮肤发黄

黄疸最早表现为面部皮肤发黄,随着胆红素水平升高,黄染逐渐向躯干和四肢蔓延。轻度黄疸仅影响面部,重度黄疸可蔓延至手足心。皮肤黄染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但需注意早产儿皮肤较薄,相同胆红素水平下黄染表现可能更明显。

2、巩膜黄染

新生儿眼球白色部分出现黄染是黄疸的特征性表现。巩膜黄染通常晚于皮肤黄染出现,但比皮肤黄染更具诊断价值。检查时应将婴儿置于自然光线下,轻轻撑开眼睑观察巩膜颜色变化。

3、尿液颜色加深

结合胆红素经尿液排泄会导致尿色加深,严重时可呈浓茶色。正常新生儿尿液呈淡黄色或无色,若发现尿布上残留深黄色尿渍需警惕黄疸加重。但需注意某些维生素补充剂也可能导致尿色改变。

4、粪便颜色变浅

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会导致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母乳喂养儿正常粪便为金黄色,配方奶喂养儿为淡黄色。若粪便持续呈灰白色或浅黄色,可能提示胆汁排泄障碍,需排除胆道闭锁等疾病。

5、精神状态异常

严重黄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或增高、拒奶、尖叫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属于新生儿急症,需立即就医干预。早产儿更易发生胆红素神经毒性。

新生儿黄疸护理需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喂养每日应达到8-12次。注意观察黄疸变化趋势,选择自然光线充足的房间定期对比皮肤颜色。避免使用民间退黄偏方,日光浴时需做好眼睛防护并控制时长。若发现黄疸进展迅速、精神反应差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胆红素检测和病因排查。出院后应按医嘱定期随访,特别是早产儿或溶血高危患儿需加强监测。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脑膨出 睾丸囊肿 腹主动脉瘤 过敏性休克 雷诺综合征 前列腺结石 风湿性关节炎 十二指肠溃疡 咳嗽晕厥综合征 缺铁性吞咽困难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