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和儿科的区别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宝宝中耳炎儿科能看吗?

小宝宝中耳炎可以到儿科就诊。中耳炎主要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类型,通常由感冒、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

1、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常见于感冒后。患儿可能出现耳痛、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配合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家长需保持患儿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常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治疗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口服黏液溶解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家长应避免让宝宝接触二手烟,适当抬高床头睡眠。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所致,特征为长期耳漏、鼓膜穿孔。治疗需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鼓室成形手术。家长要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洗澡时防止进水。

4、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常见致病菌。除抗生素治疗外,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有助预防。家长发现宝宝抓耳、哭闹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剂。

5、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可能诱发中耳炎,表现为打喷嚏、鼻塞。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家长需注意排查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

中耳炎患儿应避免游泳、乘坐飞机等可能加重症状的活动。哺乳期婴儿建议母乳喂养以增强免疫力,较大儿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日常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定期进行听力筛查。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14岁月经不调挂儿科还是妇科?

14岁月经不调建议优先挂妇科。青少年月经问题涉及生殖系统发育,妇科医生更擅长处理激素调节、青春期发育异常等问题,儿科则侧重儿童期疾病。

1、妇科更专业:

妇科医生熟悉青少年生殖内分泌特点,能针对性评估卵巢功能、子宫发育情况。月经不调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妇科相关疾病引起,需通过性激素六项、盆腔超声等专科检查明确诊断。

2、儿科局限:

儿科医生主要处理感染、生长发育等儿童常见病,对青春期月经紊乱的诊疗经验相对有限。若合并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可经儿科初诊后转介妇科。

3、就诊准备:

记录近3个月月经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如痛经、痤疮。就诊时需家长陪同,医生可能询问初潮年龄、体重变化等生长发育史,必要时进行第二性征发育评估。

4、检查项目:

基础检查包括血常规排除贫血,性激素检测评估卵巢功能,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形态。若怀疑甲状腺问题需加做甲功五项,肥胖者需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标。

5、治疗原则:

单纯周期紊乱可先观察3-6个月,伴随严重症状者可能需要短期激素调节。中药调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经期注意保暖。适当进行瑜伽、慢跑等温和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若出现持续闭经、大量出血或剧烈腹痛,应立即复诊。建立月经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变化,青春期月经调节通常需要6-12个月逐步稳定。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11岁小孩发烧后身上起红点看儿科还是皮肤科?

11岁儿童发热后出现红疹建议优先就诊儿科。皮疹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过敏、细菌感染、免疫反应或川崎病等因素引起,儿科医生可综合评估发热与皮疹的关联性。

1、病毒感染:

幼儿急疹、水痘等病毒感染常表现为热退疹出。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引发皮疹伴发热。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通常需要对症退热并观察皮疹变化。

2、药物过敏:

发热期间服用的退热药或抗生素可能引发药疹。常见致敏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皮疹多呈对称性分布,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3、链球菌感染: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导致猩红热,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红疹伴杨梅舌。此类细菌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

4、免疫反应:

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此类情况需进行血常规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确诊。

5、川崎病:

急性发热5天以上伴草莓舌、手足硬肿及多形性皮疹需警惕川崎病。该病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需在发病10天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

建议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发热期注意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稀释果汁或口服补液盐。皮疹未明确诊断前避免擅自使用外用药物,记录体温变化与皮疹形态发展情况,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与皮疹出现的时间顺序及用药史。若出现皮疹迅速扩散、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急诊处理。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儿科心肺复苏的方法?
儿科心肺复苏的关键在于快速识别心跳骤停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步骤包括检查反应、呼叫急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确保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频率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 1、检查反应:首先轻拍患儿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果患儿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对于婴儿,可以用手指轻弹足底观察反应。 2、呼叫急救:在开始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呼叫急救服务。如果周围有其他人,可以分工合作,一人进行心肺复苏,另一人拨打急救电话。 3、胸外按压:将患儿平放在硬质平面上,对于婴儿,用两根手指按压胸骨下半部分,深度约为4厘米;对于儿童,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按压胸骨下半部分,深度约为5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确保胸廓充分回弹。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确保气道通畅。对于婴儿,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过度仰头。 5、人工呼吸:捏住患儿鼻子,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是否抬起。对于婴儿,可以用口对口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患儿的反应和呼吸情况,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及时性和操作规范性密切相关,家长和照护者应具备基本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儿科常用急救药品?
儿科常用急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氨茶碱,用于处理过敏反应、哮喘发作和休克等紧急情况。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确保剂量准确和给药方式正确。 1、肾上腺素是处理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通过收缩血管和扩张支气管迅速缓解症状。通常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常见剂量为0.01mg/kg。使用后需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过量导致心律失常。 2、地塞米松是一种强效糖皮质激素,用于减轻炎症和过敏反应。在哮喘急性发作或严重过敏时,可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剂量为0.1-0.2mg/kg。长期使用需注意副作用,如免疫抑制和骨质疏松。 3、氨茶碱用于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痉挛,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可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剂量为4-6mg/kg。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避免毒性反应如心律失常和抽搐。 4、急救药品的储存和管理至关重要,需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并定期检查有效期。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药流程,确保医护人员熟悉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计算。 5、家长和照护者应接受基本的急救培训,了解常用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联系医疗专业人员,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儿科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处理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协作,提高急救意识和能力,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脑萎缩 会厌囊肿 贾第虫病 脑动脉瘤 胎膜早破 玻璃体混浊 盘尾丝虫病 变应性血管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