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宝宝烧到39.2度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退烧吗?
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可用于缓解儿童感冒症状,但对退烧效果有限。退烧主要通过a、b、c、d、e等方式实现。感冒通常由a、b、c、d、e等原因引起。 1、药物成分: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和人工牛黄。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退烧效果较弱,适用于轻度发热。马来酸氯苯那敏主要用于缓解流涕、打喷嚏等过敏症状,人工牛黄则用于清热解毒。 2、发热原因:儿童发热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环境温度过高也可能导致发热。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效果较差。 3、退烧方法:物理降温是退烧的首选方法,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药物退烧可选择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每6-8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较低,退烧效果有限。 4、注意事项:使用护彤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时,需注意药物剂量,避免与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同时使用,以免过量。儿童发热超过38.5℃或持续不退时,应及时就医,查明发热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5、预防措施:预防儿童发热,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儿童发热时,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措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保持充足休息。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为什么着凉了不感冒反而发烧?
着凉后不感冒反而发烧可能与免疫系统反应、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体温调节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发烧是身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机制,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头痛等症状。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1、免疫反应:着凉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被激活,产生炎症因子以对抗潜在病原体,导致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下,保持充足休息、多喝水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过度劳累。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在低温环境下更容易繁殖,着凉后可能引发病毒感染,导致发烧。建议通过温水擦浴、服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或布洛芬片400mg来降温。 3、细菌感染:着凉后,呼吸道或泌尿系统可能受到细菌感染,引发发烧。细菌感染通常伴随局部疼痛或分泌物增多,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500mg或头孢克肟片200mg治疗。 4、体温调节异常:着凉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下,穿着保暖衣物、避免冷热交替环境有助于恢复体温平衡。 5、炎症反应:着凉可能诱发体内慢性炎症反应,如关节炎或鼻窦炎,导致发烧。建议通过热敷、服用抗炎药物如双氯芬酸钠片50mg或塞来昔布胶囊200mg缓解症状。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冷空气是预防着凉发烧的关键。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或瑜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恢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宝宝发烧脚底放姜是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脚底放姜是一种民间偏方,认为姜的温热性质可以帮助驱寒退烧。这种方法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姜的辛温成分可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症;姜中的挥发油可能通过皮肤吸收,产生一定的温热效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姜具有散寒解表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家长可能因缺乏医学知识而尝试此方法;部分人认为偏方简便易行,适合居家使用。尽管这种方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其科学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1、刺激穴位:姜的辛温成分可能刺激足底穴位,如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症。这种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可以调节气血,但缺乏现代医学的明确证据支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温热效果:姜中的挥发油可能通过皮肤吸收,产生一定的温热效果。这种温热感可能让人误以为有助于退烧,但实际效果有限,且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3、中医理论:传统中医认为姜具有散寒解表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然而,发烧的原因复杂多样,姜并不能针对所有类型的发烧,使用不当可能延误病情。 4、缺乏知识:家长可能因缺乏医学知识而尝试此方法。在宝宝发烧时,更科学的方法是监测体温、补充水分,并及时就医,避免依赖未经证实的偏方。 5、简便易行:部分人认为偏方简便易行,适合居家使用。尽管姜的使用相对简单,但其效果和安全性无法保证,建议家长优先采用医学认可的处理方式。 宝宝发烧时,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升高。饮食上可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汤等。适当进行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贴,帮助降温。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未经证实的偏方。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孩尿浑浊是怎么回事?
小孩尿浑浊可能由饮水不足、饮食因素、尿路感染、结晶尿、乳糜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水、改善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饮水不足:小孩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出现浑浊现象。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000-1500毫升,分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稀释尿液,改善浑浊状况。 2、饮食因素:高蛋白、高盐饮食可能导致尿液浑浊。减少肉类、蛋类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保持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腌制食品,控制盐分摄入。 3、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导致尿液浑浊的常见原因,可能与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50mg/次,每日2次、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等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 4、结晶尿:尿液中含有过多矿物质结晶时会出现浑浊现象。增加饮水量,减少高钙、高磷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必要时可使用枸橼酸钾颗粒1g/次,每日3次调节尿液酸碱度。 5、乳糜尿:乳糜尿通常由淋巴系统异常引起,表现为尿液呈乳白色。建议限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严重时可使用泼尼松片5mg/次,每日2次进行药物治疗。 小孩尿浑浊时,应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气味等变化,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摄入,保持适当运动,如每日进行30分钟户外活动。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三岁小孩烧40℃怎么办?

三岁小孩发烧40摄氏度属于高热,需立即采取物理降温并就医检查。高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中暑、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温水擦浴、药物退热、补液支持、病因治疗、密切监测等方式处理。

1、温水擦浴

使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防止皮肤刺激或寒战加重。擦拭同时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退热栓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设定点,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避免阿司匹林等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的药物。

3、补液支持

高热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温开水、米汤等液体。观察尿量及颜色,防止脱水引发惊厥。若出现拒食、尿少等脱水表现,需静脉补液治疗。适当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维持水盐平衡。

4、病因治疗

细菌性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主要对症治疗。川崎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中暑需快速降温。所有病因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5、密切监测

每1-2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观察有无惊厥、嗜睡、皮疹等伴随症状。注意手脚温度变化,若出现四肢冰凉伴高热提示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或反复发热超过3天需复查血常规等检查。

家长应保持患儿卧床休息,室内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发热期间每日测量体温不少于4次,记录发热规律供医生参考。退热后仍要观察48小时,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等新发症状。体温骤降时可能大量出汗,需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受凉。所有退热措施实施后,仍需尽快至儿科就诊明确病因。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瘢痕子宫 肺动静脉瘘 眶蜂窝织炎 放射性直肠炎 肝内胆管结石 化脓性关节炎 颈内静脉损伤 急性子宫内膜炎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