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科

内外踝骨折术后怎么进行康复锻炼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椎间盘突出如何锻炼?

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通过核心肌群训练、低强度有氧运动、姿势调整训练、水中康复运动、牵引辅助运动等方式锻炼。椎间盘突出通常由长期姿势不良、外伤、退行性变、遗传因素、职业劳损等原因引起。

1、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腹横肌、多裂肌等深层肌群能减轻腰椎压力。推荐平板支撑、鸟狗式等静态动作,避免卷腹类屈曲运动。训练时需保持脊柱中立位,每组维持15-30秒,初期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核心稳定性提升有助于分散椎间盘负荷。

2、低强度有氧运动

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不增加脊柱轴向压力。水温维持在28-32℃的泳池中进行蛙泳效果较好,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陆地骑行需调整车座高度使膝关节微屈,避免公路自行车等前倾姿势。

3、姿势调整训练

麦肯基疗法中的伸展姿势能缓解神经根压迫。仰卧位骨盆后倾训练可减少椎间盘后突风险,坐位时使用腰椎支撑垫保持生理曲度。久坐人群建议每30分钟进行1次站姿后伸动作,动作幅度以无痛为原则。

4、水中康复运动

水的浮力可减少体重对椎间盘的压迫。水中步行、侧向移动等动作能增强腰背肌协调性,水温刺激还可缓解肌肉痉挛。建议水深齐胸,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冷身,避免突然转身或跳跃动作。

5、牵引辅助运动

悬吊训练通过自重牵引扩大椎间隙。使用专业悬吊带进行部分体重支撑下的钟摆运动,角度控制在30度以内。社区康复器械中的倒立机需在医师评估后使用,高血压患者禁用。牵引后需平卧休息10分钟。

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锻炼需遵循无痛原则,运动强度循序渐进。日常避免搬运重物、久坐久站等行为,睡眠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侧卧时双膝间夹枕保持脊柱中立位。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如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停止锻炼并就医。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腰肌劳损怎么恢复锻炼?

腰肌劳损可通过核心肌群训练、低强度有氧运动、姿势矫正训练、柔韧性练习、物理治疗等方式恢复锻炼。腰肌劳损通常由长期姿势不良、急性损伤未愈、肌肉力量失衡、腰椎退行性变、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

1、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腹横肌、多裂肌等深层核心肌群能减轻腰椎负荷。平板支撑、鸟狗式等静态训练可增强肌肉耐力,每组维持15-30秒,每日重复进行3-5组。训练时应避免塌腰或弓背,肌肉微颤即达到有效刺激。此类训练能改善腰椎稳定性,预防劳损复发。

2、低强度有氧运动

游泳、骑自行车等无冲击运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温30℃左右的蛙泳能放松腰部肌肉,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运动时需保持躯干中立位,避免过度扭转。此类运动通过提升代谢速率加速炎症物质清除,但急性期应暂停。

3、姿势矫正训练

麦肯基疗法中的伸展动作可纠正腰椎前凸。仰卧屈膝旋转练习能缓解肌肉痉挛,每日早晚各做10次。久坐时使用腰椎支撑垫,保持髋膝90度屈曲。正确的坐姿站姿可减少椎间盘压力,需配合肌肉记忆训练形成习惯性姿势调整。

4、柔韧性练习

猫牛式、仰卧抱膝等动态拉伸能改善腰背筋膜弹性。每个动作缓慢进行8-10次,感受到肌肉牵拉感即可。练习前用热敷袋预热软组织效果更佳。柔韧训练可打破疼痛-痉挛恶性循环,但需避开急性炎症期,拉伸幅度以不引发刺痛为限。

5、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肌腱修复,干扰电疗法能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需由康复师评估后制定方案,每周2-3次,配合运动疗法效果更显著。体外冲击波对慢性劳损粘连有松解作用。物理因子治疗适合顽固性疼痛患者,但妊娠期禁用。

恢复期应避免提重物、久坐、突然转身等动作,睡眠选择硬板床配合侧卧屈膝体位。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如牛奶、西蓝花等。每日热敷腰部15分钟可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加重时须立即停止锻炼并就医。建议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配合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效果更佳。恢复过程中需定期评估腰椎活动度与疼痛评分,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髌骨软化症锻炼方法?

髌骨软化症可通过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练习、游泳、靠墙静蹲、骑自行车等方式锻炼。髌骨软化症通常由髌骨轨迹异常、关节软骨磨损、运动损伤、肌力不平衡、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坐位或仰卧位时伸直膝关节,主动收缩大腿前侧肌肉使髌骨上提,保持5秒后放松。该动作不产生关节活动,能增强股内侧肌力量,改善髌骨轨迹异常。每日可重复进行3组,每组10次。训练时须避免疼痛加重,若出现关节肿胀需暂停。

2、直腿抬高练习

仰卧位下肢伸直,缓慢抬高下肢至30度角维持10秒,再缓慢放下。该动作可强化股四头肌肌力,减轻髌股关节压力。初期可在膝关节下方垫毛巾卷辅助,每日练习2组,每组15次。注意保持骨盆稳定,避免腰部代偿发力。

3、游泳

自由泳或仰泳时膝关节承受压力较小,水的浮力可减少关节负荷。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游泳能增强下肢肌群协调性,水温刺激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蛙泳蹬腿动作,该姿势可能加重髌骨摩擦。运动后若关节僵硬可冰敷15分钟。

4、靠墙静蹲

背部贴墙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呈45度角,保持膝关节不超过脚尖。该姿势可均衡锻炼股四头肌与臀肌,维持时间从30秒逐步延长至2分钟。每日练习2组,组间休息1分钟。下蹲深度以不诱发疼痛为限,膝关节疾病急性期禁用此法。

5、骑自行车

调整车座高度使膝关节微屈10-15度,低阻力匀速骑行20分钟。该运动可增强股四头肌耐力,促进关节滑液分泌。建议选用坐垫宽大的健身车,避免爬坡或冲刺骑行。每周锻炼3次,运动前后需进行5分钟膝关节环绕热身。

髌骨软化症患者锻炼需遵循无痛原则,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日常可佩戴髌骨稳定护膝,避免爬山、深蹲等加重关节负荷的活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超重者需控制体重。若锻炼后关节持续肿胀或夜间痛醒,应及时至骨科就诊评估软骨损伤程度。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什么运动能锻炼心脏?

锻炼心脏的运动主要有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肺功能,长期坚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1、快走

快走是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人群。通过加快步频和加大步伐幅度,可使心率达到靶心率范围,促进血液循环。快走时下肢大肌群持续收缩,能有效提高心脏泵血效率,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2、慢跑

慢跑对心脏的锻炼效果优于快走,能显著提升心肺耐力。跑步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可增强心肌力量并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初次锻炼者应从短距离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长,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3、游泳

游泳是典型的水中有氧运动,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压力。游泳时全身肌肉参与运动,胸腔需克服水压进行呼吸,这种双重负荷能显著增强心脏功能。自由泳和蛙泳对心肺锻炼效果最佳,建议每周2-3次,每次持续20-40分钟。

4、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通过腿部圆周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户外骑行可结合坡度变化调节运动强度,室内动感单车则能通过阻力设置实现精准锻炼。保持踏频在每分钟60-80转,可使心脏得到充分锻炼而不至于过度疲劳。

5、跳绳

跳绳是高效率的心肺锻炼方式,10分钟跳绳相当于30分钟慢跑的能量消耗。持续跳跃动作迫使心脏加快泵血速度以适应全身供氧需求,能有效提升心肌耐力。初学者应从间断式跳绳开始,逐步延长连续跳绳时间,注意选择缓冲性好的运动地面。

进行心脏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运动强度,运动中如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建议将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配合低盐低脂饮食和规律作息,可全方位维护心脏健康。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脑卒中的康复锻炼?

脑卒中康复锻炼可通过运动训练、作业治疗、言语康复、吞咽功能训练、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的核心手段,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助力训练及平衡协调练习。早期以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为主,可进行床边踝泵运动、上肢滑轮训练;恢复期逐步过渡到器械辅助步行、减重步态训练等。针对偏瘫患者需遵循健侧带动患侧、近端带动远端原则,结合神经发育疗法促进功能重组。

2、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着重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通过穿衣、进食、洗漱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改善上肢功能。采用适应性器具如防抖餐具、长柄取物器辅助完成动作,配合镜像疗法刺激大脑运动皮层。治疗需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从简单抓握逐渐过渡到精细动作,如拧瓶盖、写字等。

3、言语康复

针对失语症患者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通过听觉、视觉多通道输入激活语言网络。构音障碍者需进行唇舌操、呼吸控制训练及韵律练习,使用图片交换系统辅助沟通。重度患者可引入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系统,逐步从单词复述过渡到情景对话。

4、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障碍康复包括冷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声门上吞咽法训练。采用冰酸棉棒刺激软腭与咽后壁,配合门德尔松手法增强喉部上抬。饮食调整需根据VFSS评估结果选择合适食物质地,从糊状食物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进食时保持45度坐位并配合转头代偿。

5、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抑郁焦虑,通过正念减压训练调节情绪。建立病友互助小组增强社会支持,配合音乐治疗、园艺疗法转移注意力。家属需参与心理疏导,避免过度保护导致习得性废用,同时预防照料者心理耗竭。

康复过程中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增加鱼类、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轮椅操、健侧肢体训练,避免久坐不动。睡眠障碍患者可尝试经颅磁刺激联合松弛训练,环境改造需消除居家跌倒风险。定期复查血压血糖,康复训练需持续6个月以上以达到最佳效果。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伤寒 脱水 胃癌 铝尘肺 乳头皲裂 非洲锥虫病 慢性额窦炎 毛发红糠疹 病毒性出血热 卵巢甲状腺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