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引起大便出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肠炎便血通常由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低渣饮食减轻肠道负担。急性期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流质,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蒸蛋、软面条等半流质食物。
2、补充水分腹泻便血易导致脱水,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
3、药物治疗感染性肠炎可能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腹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柳氮磺吡啶等药物,抑制病原体并修复肠黏膜。
4、手术干预缺血性肠炎可能与血管栓塞、低血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腹痛、血便等症状。严重肠坏死需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术后需规范抗感染治疗。
便血期间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便血持续3天未缓解,需立即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