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后脑勺出现凹陷可能由生理性颅骨发育、体位性压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颅缝早闭等原因引起。
1. 生理性颅骨发育:新生儿颅骨未完全闭合时,后囟门处可能出现轻微凹陷,属于正常发育现象,无须特殊治疗,家长需避免局部受压并定期监测头围增长。
2. 体位性压迫:长期仰卧可能导致枕骨局部受压变形,建议家长调整睡姿,采用俯卧抬头训练与侧卧交替,若伴随头皮肿胀需排除产伤可能。
3. 维生素D缺乏:低钙血症可导致颅骨软化,表现为乒乓球样凹陷,需补充维生素D3滴剂、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并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
4. 颅缝早闭:矢状缝过早闭合会导致舟状头畸形伴凹陷,需通过颅骨三维CT确诊,严重者需行颅骨重塑术,早期干预可改善大脑发育空间。
日常需注意保护婴儿头部避免碰撞,哺乳期母亲应保证钙质摄入,发现凹陷持续加深或伴随呕吐、嗜睡等症状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