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心肌纤维脂肪浸润、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可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时需联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改善心功能。用药需严格遵循心电图及血药浓度监测。
2、导管消融:
针对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电传导路径。适用于右心室发育不良区域或瘢痕相关折返环,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测评估复发风险。
3、植入式除颤器:
对于猝死高危患者,植入ICD可实时监测并自动电击终止室颤。需定期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及电池寿命,避免强磁场干扰。
4、心脏再同步治疗:
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且射血分数低于35%时,CRT-P/D装置可协调左右心室收缩。术后需优化起搏参数并配合抗凝治疗。
5、心脏移植:
终末期患者经严格评估后可考虑移植,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术前需控制肺动脉压力及改善全身营养状态。
日常需限制剧烈运动避免心脏负荷骤增,建议采用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饮食遵循低盐优质蛋白原则,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及下肢水肿情况,夜间睡眠保持30度半卧位。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疾病信息及用药清单,家属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雨季及换季时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