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可能由药物代谢异常、免疫反应激活、合并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停药保肝、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药物代谢异常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时可能产生毒性中间产物,损伤肝细胞膜导致肝炎,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遵医嘱使用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
2、免疫反应激活药物作为半抗原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常见于抗生素或抗癫痫药使用后,伴随发热、皮疹。治疗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水飞蓟宾等免疫调节方案。
3、合并病毒感染药物抑制免疫功能可能激活潜伏的乙肝或丙肝病毒,出现黄疸、肝区疼痛。需进行恩替卡韦等抗病毒治疗,同时监测HBV-DNA载量变化。
4、遗传易感性CYP450酶基因多态性人群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转氨酶急剧升高。建议用药前筛查药物代谢基因,必要时选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辅助治疗。
出现疑似药物性肝炎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与病毒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