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有痔疮、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血管畸形等。下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便血、黑便或贫血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痔疮痔疮是肛周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分为内痔和外痔。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可能导致破裂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轻度痔疮可通过高纤维饮食、温水坐浴缓解,反复出血或脱垂需考虑胶圈套扎或手术切除。
2、肠息肉肠息肉是肠黏膜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息肉表面糜烂或蒂部扭转时可引发出血,多为间歇性少量便血。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同步进行息肉电切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属于慢性肠道炎症,病变肠黏膜充血水肿易出血,常伴黏液脓血便和腹痛。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物,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4、结肠癌结肠癌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弱,溃破后会导致持续或间歇性出血,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和消瘦。确诊依赖肠镜活检,早期病例可行根治性手术,晚期需结合放化疗综合治疗。
5、肠血管畸形肠道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或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大出血需血管介入栓塞止血,反复出血者可考虑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出现下消化道出血时应记录出血频率和性状,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通畅,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所有病例均需完善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持续性出血或伴随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须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