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治疗、输血支持、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方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止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或可见血管残端的患者。常用技术包括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止血、钛夹夹闭等。内镜治疗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精准止血,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率较高。操作前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严重休克者需先纠正循环状态。术后需禁食并密切监测再出血迹象。
2、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愈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止血药物如血凝酶可辅助治疗。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静脉给药起效更快。药物治疗常作为内镜前的过渡措施或术后辅助治疗,严重出血需联合其他干预手段。
3、输血支持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表现时需要输血治疗。输血量根据失血量调整,目标为维持血红蛋白在80-100g/L。大量输血时需注意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输血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输血反应。对于肝硬化患者,过度输血可能增加门静脉压力导致再出血。
4、手术治疗适用于内镜治疗失败或恶性肿瘤导致的出血。常见术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手术能彻底处理出血灶但创伤较大,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耐受性。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着内镜技术进步,手术干预比例已显著下降。
5、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控制静脉曲张出血。选择性血管栓塞适用于定位明确的动脉性出血。介入治疗具有微创优势,特别适合高龄或合并多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需监测肝功能,预防肝性脑病发生。部分患者可能需重复介入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无渣食物。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食物,戒烟戒酒。规律服用抑酸药物4-8周,定期复查胃镜。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及时就医。长期需治疗原发病,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门脉高压等,预防再出血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诊断主要包括潜在并发症、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恐惧焦虑、知识缺乏等。护理需围绕病情监测、生活支持、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维度展开。
一、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或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护理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及呕血便血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床头应备负压吸引装置,保持呼吸道通畅。出血期间绝对卧床,采取休克体位以增加脑部供血。
二、活动无耐力急性期患者因贫血导致组织缺氧,表现为乏力、心悸。护理应协助完成洗漱、进食等基础生活需求,逐步增加床边活动量。恢复期制定阶梯式运动计划,从被动关节活动过渡到短距离步行,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诱发晕厥。
三、营养失调出血期需禁食24-48小时,静脉补充营养。止血后从冷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温凉半流质,选择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采用高蛋白高铁膳食,适量补充猪肝、瘦肉、蛋黄等,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饮食加重黏膜损伤。
四、恐惧焦虑患者常因呕血等症状产生濒死恐惧。护理人员需用简洁语言解释治疗进展,操作前充分告知目的。指导深呼吸放松技巧,鼓励家属陪伴。对于肝硬化等慢性病患者,需帮助建立对疾病发展的合理预期。
五、知识缺乏重点教育患者识别黑便、头晕等再出血征兆,掌握药物正确服用方法如质子泵抑制剂需空腹服用。强调戒除烟酒、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指导应激性溃疡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建立规律饮食作息习惯。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温度低于40摄氏度,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帮助凝血功能恢复,但需切碎煮烂。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以上,排便时勿过度用力。建议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标注血型、主要用药及紧急联系人信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胃镜,出现心慌、冷汗等前驱症状时立即平卧并就医。